南京夜空惊现紫色闪电!专家:与高温、电离都有关
16日晚,南京遭遇强对流天气,夜空中上演了一场 “闪电盛宴”。密集的闪电持续高频闪现,每分钟可达数十次,漆黑的夜空被一次次照亮,宛如安上了巨型闪光灯。许多市民拍下这震撼的画面,分享到朋友圈和社交平台,“这是电母在开露天派对吗?有幸同场蹦迪了” “是谁在渡劫飞升?排面太足了” “第一次见到紫色的闪电”……
图源:网友拍摄
南京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陆一磊介绍,16日强对流天气为全省范围内出现,根据江苏省地闪强度分布概况分析,南京这边的平均强度是21.88kA,而全省的平均强度是16.1kA。另外,强度超过50kA的强闪,南京有98次,全省总共是236次;超过100kA的强闪,南京有38 次,全省一共是60次。
“昨晚的紫色闪电一般是不常见,这也是今年首次通过肉眼清晰观测到的案例。”南京市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高级工程师蒋海琴解释,紫色闪电的出现,既是气体电离产生特定光谱的结果,也与闪电本身的超高温度密切相关。
她介绍,闪电通道的温度可达1万至3万摄氏度,比太阳表面温度高出5倍以上。通常来说,温度越高,闪电的颜色越偏蓝,而当空气中水汽、尘埃含量较多时,光线经过散射作用,便会让闪电呈现出紫色或其他绚丽色彩。
此外,紫色闪电的形成还与云层剧烈运动引发的高能量电离现象有关。当云层内部的电场强度达到临界值时,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会发生电离,产生带正负电的离子与自由电子。这些带电粒子在运动中与其他分子碰撞,会促使后者激发或电离并释放特定光谱。由于氮气与氧气的电离能级存在差异,在特定条件下,产生的光谱便会呈现出迷人的紫色,让云朵也仿佛染上了一层紫晕。
当晚,不少市民发现“只见闪电、不闻雷声”。对此,蒋海琴解释,闪电最常见的类型为云闪和地闪:云闪多发生在雷暴云内部或云与云之间,地闪则是云与地面之间的放电现象。据观测数据显示,云内闪在各类闪电中占比最高。
云内闪的放电通道较短、电荷量较少,加之距离地面较远且被云层遮挡,其产生的声音传播受到显著阻碍。同时,光的传播速度极快(约30万公里/秒),且在空气中衰减较慢,因此即便距离远,闪电的光芒依然清晰可见;而声音的传播速度仅约340米/秒,远不及光速,这就导致云内闪的雷声往往微弱到难以察觉,甚至完全消失在空气中。
“后来大家又听到了雷声,这很可能是云地闪的出现。” 蒋海琴表示,云地闪能量更强,产生的雷声也更容易穿透云层,传播到地面被人们捕捉到。“云内闪对人类直接危害较小,但云地闪则可能对人员、建筑物及各类设备造成较大影响和伤害。”她特别强调。
那么,我们应当如何防御雷击?蒋海琴指出,房屋在建造时已设计防雷设施,但日常需重视维护工作:可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定期检测,及时发现和整改隐患;雷雨来临前应组织巡查排查,确保设施正常运行。此外,雷电高发期需密切关注天气预警,加强值班值守,重点企业更要落实防雷安全培训、应急演练等工作,筑牢安全防线。
个人防御方面,她提醒,雷电来临时,应优先选择有防雷设施的房屋、结构稳固的永久建筑、车辆或低矮处躲避。“雷雨天里,防雷比避雨更重要,切不可在雨中奔跑寻找避雨处,如果暂时没有找到低矮处,应原地蹲下、坐下或躺下,并保持双脚并拢,减少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。”
她特别警示,以下地方是避雷时的 “高危区域”:空旷的田野,如庄稼地、平原、运动场、公路及大树下方;高耸孤立的建筑物周边,如烟囱、高墙、电线杆、铁塔等;田野中的低矮窝棚,如避雨棚、看守棚等,这些地方几乎无防雷能力,反而成为引雷载体,一旦遭遇雷击,风险极高。
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:万惠娟
校对 石伟
评论